们的奴才,为君王们歌功颂德,这个买卖怎么算都太值得了。这个君王第一次在朝会上提出了这个理念,并让大家传出去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贵族们对于这种说法依然是不屑一顾,他们知道君王就算说了也不起任何作用,至少他们不会承认这一点。老百姓不懂也不会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大家都知道君王的话并不是金口玉言。只有那些对君王和贵族还有一丝期望的读书人,听了这句话之后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变得精神抖擞。就算已经参与了民乱的读书人,也会想办法劝说大家平息下来,就算劝说不了也会第一时间脱离出来。这些人已经不再顾及什么脸面或者荣誉,宁可举报自己的家人和乡亲,也要向君王表示效忠。在他们,内阁成员行使丞相的职权,但是内阁的权利明显比丞相小了不少。这些权利和势力范围一部分分划给了六部,一部分收归了皇室,其实是消弱了贵族的势力范围。贵族当然不愿意了,利用朱元璋的后代帝王没有朱元璋强势的机会,从功勋武将和地方官员手里或骗或抢了一些权利,转嫁给了内阁,渐渐地内阁又开始壮大起来。帝王见不能阻止内阁完全行使丞相的职权,就想出了分化贵族内部的计划。
由于内阁不是原来的丞相,丞相主政时期朝廷按照惯例有三位丞相。第一位是宰相,又叫首相,主持全面工作。第二位是左相,主要负责民事和刑罚方面的事务。第三位是右相军事和地方官员的监督。所以三位丞相不但职务分明,而且相对的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但是内阁之初个人没有明显的职务区分,也没有职权范围的划分。每一个内阁成员都有监督和管理权,但是也等于没有明确的主管权。内阁阁员们为了抢地盘,纷纷内斗不已,不能联合起来抗衡帝王。这就是帝王的权术,他要的就是这种内阁内部不团结。只有这样官员才能完全臣服于帝王,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敢和帝王对着干。用臣子监督皇室,再用文官控制武将,文官被内阁控制,内阁最后还要听帝王的。这就是帝王最重大的管理方式,不怕谁能逃得出他的手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