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神童的大臣,不但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年轻气盛,还有一点恃才傲物。这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朱元璋从小吃苦长大,小时候受到的痛苦是一般读书人也不能承受的。所以朱元璋最恨两种人,第一种是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第二种人就是帮助朱棣处理了不少事情,对于朱棣有一定的功劳,但是朱棣明显不喜欢这个内阁官员。解缙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朱棣秘密地派遣锦衣卫处理了,锦衣卫将解缙绑架到了一个郊区后活活打死了。这就是敢于和帝王争论的结果,也是为了震慑其他的官员。其实解缙的死一多半是为了震慑大家,让官员们不敢明着反对朱棣的意见。只不过这么做可惜了一个解缙,也导致一个能臣就这么死了。这件事情虽然巩固了朱棣的地位,震慑了当时的大臣们,但是实际上也断了言路,导致一些忠臣不敢发表自己的良性建议,其实这么做弊大于利,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
内阁成员到底有几个?具体的职权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帝王的个人爱好,有所改变和改动。一般来说内阁正式成员是四个或者六个,临时的官员没有上限。朱元璋时期内阁是六名,分别是分管政务军事民生,每两个人轮班倒。只要的任务就是为朱元璋提供信息,并协助朱元璋下达相关的命令。不过当时朱元璋严格控制了内阁的权限,内阁官员各负其责之余不得相互干预,不得直接代表换地下达命令,不得擅自和六部官员接触等等。当时朱元璋直接把内阁官员当做下手使唤,不但要他们二十四小时轮班倒,而且不得离开皇帝身边。为此内阁在皇宫里有专门的值班房,保证可以随传随到。俭约的朱元璋对自己都很苛刻,当然不会厚待内官官员了。对于朱元璋来说,内阁官员不但是官员更是自己的下人,这个内阁值班房是他们办公的地方,不是来给他们享受的。所以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内阁官员平时要在值班房办公,值班房的布置越简单越好。这个规矩后来被朱棣也沿用了,北京紫禁城建立后,专门给内阁在前朝附近设立了一个值班房,一个这么做。
为了给予内阁一定的权力,也为了制约内阁的权利,朱棣为自己的子孙制定了一系列决定。首先,内阁直接对帝王负责,由帝王直接任免,只听从帝王一个人的号令。第二,内阁没有直接代替帝王下决定的权利。所有的决定必须通过帝王的允许,由司礼监发布,不然内阁决议没有任何作用。第三,内阁官员没有权利直接管理或者插手六部以及各级地方衙门。内阁官员不但不是六部官员的上级,而且要接受言官和六部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