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有支持航母的保守派,同样有支持新型海上作战平台的改革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华伟。
要说的话,也就是获得白华伟的支持,“多用途航空作战平台”项目才获得了重视,并且上升到了装备建造的级别。关键是,在项目发展受到质疑之后,也是白华伟出面,进行了全面调整。
简单的说,就是分成“初期”与“完备”两个阶段,降低研制的技术风险。
“初期型”其实是简化版。
为了降低技术风险,“初期型”只要求航空作战能力达到军方提出的指标,多用途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也就是相关技术的开发进度决定要不要采纳,而且多用途能力由单独的作战模块提供。
也就是说,作战平台只提供最关键的核心功能。
从这个角度看,“初期型”跟战前的“可拆分段机动作战平台”非常相似,并无本质的区别。
正是如此,才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完成工程建造设计,并且赶在新历151年,也就是大战的第二年开工建造。
当然,与“可拆分段机动作战平台”相比,“初期型航空作战平台”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提升。
整个作战平台由5个核心段构成,核心段的长度均为250米,而且全都配有动力与推进系统。设计的最高航速为30节,续航力不低于12000潜力,各配备有数套用于拦截反舰导弹的末段防御系统。
正是如此,主分段在分散状态下能够跟随特混舰队行动。
不过,真正的变化在各个分段的内部。
虽然5个主分段有一些区别,功能也不是完全相同,但是设备通用率高达95%,包括舰体在内的系统通用率也达到90%。关键是,采用统一标准的接驳方式,能根据需要调整各分段的前后顺序。
这意味着,在组合状态下有着非常突出的抗损性能。
比如5个分段都能充当推进模块,因此只要有一个分段的动力与推进系统还在工作,整个平台就正常航行。
更加重要的是,在战斗当中,可以通过拆除受损分段的方式,让平台保持作战能力。
在理论上,任何一个分段都能够单独运行现役的舰载机,战斗力相当于“薛远征”级超级航母的50%。
此外,只需要2个分段,就能够把航空作战能力提高到级,为80吨级战术运输机提供起飞与降落所必须的场地,并且为空军战术航空兵的全部作战飞机,提供执行作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