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派给他的礼部各路人员,本来还以为孙燕晚少年气盛,必然诸般插手,什么事儿都要管一管。
毕竟这位在琼林宴上,敢写“一封朝奏九重天”,给韩轼翻案的刚烈人物,却没想到这位孙状元,极好说话,从不为难人,什么事情都放手让他们去做。
只是眼里也不揉沙子,发现了几次办事人员埋坑之举,当时也不用重言语,只是淡淡说几句,但这些有小心思的官吏,当夜下值,就会被雒京的“江湖人士”,打的皮开肉绽,心思恶的多少断几个骨头,心思沉的至少几个月起不来床。
三两次之后,这位孙状元的“办事效率”登时就高了起来。
这一次争鼎之战,比武的场地,当然不可能在雒京,雒京不可能允许北燕武林高手大举进入,这些北燕的武林人士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过来,双方议定的比武之地,在大琅和北燕交界,一座叫定军山的地方。
孙燕晚看到这个地名就想起来老黄忠,脑海里响起“这一封书信来的巧”这种经典唱词儿。
大琅和北燕书信往来,官书频频,孙燕晚也不知道哪一封来的巧,哪一风来的不巧,反正各种流程走下来,直到半个月后,才把这件涉及两国的大事儿定了下来,由空蝉和尚带队,迤逦往两国交界而去。
被圈定为参加争鼎之战的大琅王朝武者,有些在雒京,就跟随队伍一起出发,有些还在别处,另外有人去迎接,都去定军山汇合。
虽然张清溪也在队伍中,但却并没如孙燕晚想的一般,两师兄弟可以经常碰面。身为四皇子,张清溪身边有无数内官,管束严格,孙燕晚去了几次,发现大师兄身边规矩甚大,也就不去了,平时只勤送书信。
虽然不能经常一起,但毕竟都在一个队伍,有大师兄在身边,孙燕晚还是安心许多。
这支队伍出了雒京,半路上陆续有大琅的武者前来汇合,空蝉和尚除了十名正选之外,还点了二十名备选,有人提前过来,希翼能走通门路,换为正选,毕竟参与此番争鼎之战,胜了可得北燕一座大城,传承子孙。
出发七八日后,终于有个孙燕晚惦念的人,出现在队伍之中,师姒也从太乙观赶了过来。
见到了师姒,孙燕晚忍不住想起来,当初去参加年犀照婚礼之事,暗道:“一群庸脂俗粉,如何比的上师姑姑?也不知年犀照怎么想的。”
师姒先去拜见了师父,空蝉和尚有许久没见过这个徒弟了,他本来以为师姒经历了一场婚变,未免情绪不妥,武功难说有什么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