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血战高丽(二)(1/6)
作者:东有扶苏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魏军阵地上不知道多少火炮齐鸣,无数石块、铅子从天而降,砸在了公州城北面的城墙上。
因为魏军还没有开始爬城墙,正在看戏的倭军士卒们毫无提防,当即被打死打伤了许多人,负责城墙防务的倭将灰头土脸地从地上爬起来,一脸茫然,听到身边此起彼伏地有人在喊:
“大筒!”
所谓大筒,是倭人对于火炮的称呼,近来随着去往倭国的私掠船越来越多,火枪火炮天雷这些火器也就被倭人渐渐熟知,但私掠船上架设的那些火炮一般都是军中淘汰品,不仅威力小射程差,发射也极为麻烦,哪里会像今日这样,不知道多少拆卸之后重新组装的火炮能从那么远的地方直接打到城墙上?
而且魏军的主攻方向不是南城么?难道说魏军的火炮富裕到这种程度,佯攻北面都要拿火炮轰上一轮?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因为在接连三轮的火炮轰炸后,无数的士卒开始朝着北面城墙涌过来,眼尖的倭人一下子就能发现,比起其他两面,那些城外红着眼睛喊着号子,杀气腾腾的士卒,才更像魏军的精锐。
事实证明这几年大魏军方的路确实没走错,在当初平白莲时才出现的火炮,在这短短几年内已经更新迭代了许多次,包括现在都还有许多投身研究的士子在北境的造作司以及工业区里辛苦地对其加以改进,而借助清池连绵的矿山,以及逐渐繁华的无棣港口,工业区的产能已经跨了几大步,起码现在除了将生产出来的火器列装到北境边军以外,西北、江南甚至蜀地的魏军,也能够借此武装起来了。
而且要知道,中原人一向擅长研究,在顾怀横空出世之前,大部分聪明人这辈子的追求就是读四书五经然后去当官,可如今北境提供了另外一条上升途径,当初幕府初建,顾怀发布的那份招贤令可不止是说说而已,管你识不识字,管你出身名门还是草莽,只要是奇人异士,到了北境都能有一条光明大道,很多科举考不下去的士子就是这么被招到了北境,然后略一上手,发现自己在研究火器或者其他方面居然还有着异乎常人的才能。
据说现在的北境造作司里,火枪火炮的研究已经快领先三代了,也就是说现在出现在世面上的火器,更新换代的空间还很大,唯一局限大批量列装的不过是产能而已,再过上几年,鬼知道大魏的火器能强到什么地步。
比如现在城外魏军使用的火炮,全长一丈多,真不算庞大,两个人就可以操作过来,不仅有准星可以瞄准,炮身也可以左右旋转,杀伤用的炮弹已经从实心炮弹进化成了可以崩散开的铅块,以及落地再爆炸的天雷,而且这东西还能用铁环提着走,到了地方再组装起来发射,比原来那种只能架在船上的先进太多。
而最关键的,还是这些火炮,是连发。
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毕竟大炮打了需要时间装填是常识,但北境的一位匠人经过数天冥思苦想,还真被他想出来个绝妙的法子--子母铳。
所谓子母铳,母铳便是火炮的炮筒,子铳就是铅制炮弹,其大小要小于母铳,在出征前先装好铁砂、铅块、火药,封好带走,等到要开炮时,将子铳往母铳里一塞,立马就能轰出去,放完了把炮筒清一清,塞进去第二个,直接就能发射。
这直接让火炮的威力提升了一个台阶,而这次魏军带的子铳有多少?一门火炮配了十五个。
所以此刻的公州城北门外,火炮的轰鸣声直接连成了一片,压制得城墙上的倭人们连头都不敢抬,那经历过风雨冲刷的城墙上一片坑坑洼洼,不知道多少倭人在这一轮又一轮的轰击下死于非命。
只能说这玩意儿原本是用来和辽国下一次国战的,用来打高丽平原上的城池,感觉实在有些浪费。
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进入高丽的魏军携带的火炮门数并不算多,但考虑到全部都扛到了公州城的北门外开轰,也确实够倭人过一把瘾了。
身处南城的织田信虎原本还在游刃有余地指挥大军守城,当听到青天白日下北边传来无数火炮一起轰鸣的巨响后,他顿时意识到了不对,连忙带人赶到北城,一眼就看到了已经开始攀附城墙的魏军,以及那犹然冒着硝烟的火炮阵地。
主帅的亲临让被炸懵了的倭军重新提起士气,在经历了短暂的慌乱后,城墙上的秩序逐渐恢复,在织田信虎的指挥下,他们悍不畏死地与先登的魏军开始厮杀,城墙上一下子就进入了僵持。
事实证明,战国时期的这一批倭人,还是挺能打的。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倭人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一根筋,认准了就干到底,这仗没打起来也就算了,一旦打起来,那就别考虑后退了,毕竟倭人连寻死都能当成光荣,如今的倭国很多人在战败之后明明能逃掉都要选择切腹,而且这玩意儿还是武士大名专用,普通士卒连这个资格都没有,说这批来到高丽劫掠的倭军是亡命之徒,一点也不夸张。
比如此刻的城墙上下,炮弹可以飞上去,但人就不行了,魏军要想破城,还是得老老实实爬城墙,架起的云梯上无数魏军士卒在往上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