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至于吧?”
听到这话的苏观生,压着惊疑开口道:“某觉得这篇《论儒家思想的正统与核心》,虽说提出的不少观点很新颖,可是也不至于会掀起更大的风波吧,毕竟廉政院在山东督办漕运案,那是奉了天子的旨意啊,逮捕孔胤植,那也是有确凿证据才逮捕的吧,不然崔呈秀他们胆子再大,也不敢……”
“至于!”
卢象升眉头紧锁道:“这不是一件事引起的,而是由很多事情堆积的,你不会真觉得京城掀起的舆情,纯粹是自发形成的吧,不,某有一种直觉,这跟朝中的衮衮诸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在这种微妙形势下,皇明时报刊印这样的文章,摆明就是想进一步扩大影响,可问题的关键是,今岁的会试召开在即,天南海北来的读书人,正源源不断的朝京赶来,在这种形势下出现这样一股风潮,只怕会有很多人会牵扯其中啊!”
“去找徐祭酒?”
倪元璐喉结蠕动着,皱眉看向卢象升道:“这件事情,只怕我国子监很难独善其身,若是跟着牵扯进来,那……”
“先去找徐祭酒再说吧。”
卢象升语气低沉道:“说到底咱们是读书人,并没有通过科举跻身仕途,对于朝中的很多事情,了解的都是表象罢了,眼下对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参与到其中,而是要备考会试。”
言罢,卢象升便快步朝前走去,倪元璐、苏观生相视一眼,跟着卢象升便去找国子监祭酒徐光启。
不知从何时起,在大明就盛行着一股风气,即读书人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不管是科考无望的,亦或在科考崭露头角的,再或享有盛名的清流,他们时常就会聚集在一起,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打着针砭时政的旗号,要求廉正奉公,要求振兴吏治,要求开放言路,要求革除朝野积弊,要求反对权贵贪赃枉法,以此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群体,过去根本就没有参与过治理的经验,甚至连地方为政的经历都没有,他们提出的很多观点和想法,表面上来看没有任何问题,可真要细细品味下来却发现藏着大问题。
更有甚者,其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之辈,借着这样的旗号,将自己暗藏的心思与算计,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比如博取名望!
比如广收门生!
这也导致空谈误国、泛泛之谈的风气,在大明读书人的群体里很盛行,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是没有从一始终的政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