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章 倒臼和粮食加工厂(1)(1/2)
作者:虹云风暴
转眼到了麦子杨花的季节,村民在忙着给麦子灌灌浆水:肩挑的、推车推的,马车拉的,更有条件的,借来柴油灌溉。王金山在涝洼地忙着抽水灌溉,把学校的事儿托付给藏大槐、白云鹤。过了两天,他觉得心慌,让方圆帮着他浇水,骑马回去。
学校果然出事了:藏槐花两天没来上学。听藏之帆说,大胡子答应把她嫁给汉向明了。王金山不想被搅进汉藏两家的婚事中去,上次他把藏槐花从镇政府旧址把她救出来,汉向明没有死心,他在等待会。这天终于到来,槐树林、沂马山、龟蒙山、落凤谷和金槐湾等大槐树下的村子都浇上了遍返青水和抽穗麦子的灌浆水。而山槐庄不但没引来水浇地,而且连到河里挑水吃都必须经过汉向明的同意。他们的理由只有个,山槐庄没有上交分钱的水利费。
为了救藏槐花,也为了打垮旧势力和封建婚姻制度,王金山决定去找,结果藏大槐、白云鹤怕他多管闲事,瓶酒将他灌醉。
天刚蒙蒙亮,王金山醒来发现被藏大槐和白云鹤捆在桌子上,他使劲地把桌子顶在头上,将被绳子绑着的双从条桌tui抽出来,再往墙角磨上几下……王金山挣脱了绳子,捣开了窗户,幸好马儿还在,就这样王金山轻易而举地离开了夫子庙。
王金山到了山槐庄,被“吱呀——砰通!——咣啷”的声响吵醒。那是槌头撞击石臼的声音,这声音比棒槌显得更闷,比碾子的声音显得更沉,厚朴、粗犷而悠长。开始王金山还以为是幻听,就停下马儿,想到儿时大队里也有房,但乡亲们为了省几毛钱,还是喜欢到排队去舂。哪怕再长的队,她们也要等,有的忙着簸米,有的搓,有的揉,热气腾腾。最令人愉悦的要数跟来凑热闹的姑娘小伙们,bi开显眼的地方俏语mianmian,和着“吱吱呀呀”的捣臼声,浑厚中有了温馨,粗犷中有了chanmian。
捣臼声又响起,王金山随着这声音走向村后翠莹莹的地方,那里有座山草披顶小瓦镶边的屋子,屋檐下搭了间草棚,被棵老槐树罩着。石臼是王金山的的老爷爷王孝田从山上用辆小木牛,咿咿呀呀地推了半天,换来这眼石臼。为了方便群众,怕严寒酷暑,王孝田帮着藏槐花的老nainai盖了这间草棚。历经战争和多年的风暴,这草棚不知修了多少次,但依旧还在。
王金山从草棚的窗户里看见个白发苍苍的老nainai正拄着拐杖倒臼。这让小小的碓房有了点灵气,他也便有了某种说不出的惆怅。
听着碓米声声,王金山想起懵懂的记忆:那年,王金山三四岁的样子,妈妈常抱着他来这里看望槐花nainai。婶婶嫂嫂们端着簸箕,提着杞柳筐子,有豆子、粉条、红薯干,有萝卜、辣椒和蒜头,来到这石臼房排队。孩子们扎堆在起,摔方宝,抽陀螺,拾石子,看蚂蚁上树……后来因为过家家说起槐花nainai年轻的时候爱过个叫王孝田的老红军战士,王金山很不君子的和几个孩子打了起来,大人们谁也不劝,但槐花nainai觉得自己爱上个lu是无上光荣,总是不在乎地来到碓米房教她们如何倒臼,还常常替别人捣阵子。
碓米设备挺简单的,前方是个石臼,圆圆的底座,圆圆的石头肚子,圆圆的敞向青天白云的口儿。石臼上方是段经过定加工的杂木,木头顶端镶嵌了小段bao了铁皮的木槌,圆滚滚的可爱。碓米时人就站在另端用劲踏起,然后松开让槌头砸在臼里,清脆的是萝卜,沉闷的是红薯干,圆圆润润的是豆类,叮叮当当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样。就是这样个小小的石臼,却凝聚了槐花***无限si念。
“是夫子庙里的王老师吗?”槐花nainai发现了王金山问道。
“您大概就是槐花nainai吧?”王金山望着槐花***动作,我静立了许久。在槐花nainai温和慈祥的目光里,随之浮现出她青春年华的漂亮面容。
“我和您的老爷爷同辈呢。”她好像很自豪,又有些凄凉。
“老nainai!”王金山急忙改口喊。
“还是喊我槐花nainai吧,你是槐花的老师。”槐花nainai拿个瓢从我的袋子里舀出稻子小心翼翼地倒进石臼里,小脚踏向形似撬杠的方木上。人在这头,木头在那头。脚踩,松,嗵嗵的声音响起,仿佛火车悠远的回声。
王金山拿起笤帚边帮着收拾从臼里蹦出的米粒,边听槐花***故事:
那年,王孝田也是骑着匹高头大马,找到了任金槐湾fu女队长,让她准备些米面,那时候没有房,面是靠碾子,米靠捣臼。女队长问道:“不到端午节,忙着碾面捣臼做什么?”
“支援前线!”王孝田丢下任务走了。
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