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一侧,一张两丈来长的长案四周,坐着站着二三十个幕僚和属官,正忙着装订新科生员的墨卷,抄录送往各府县的红案等等琐事。>
顾砚站到总榜旁边,看着幕僚一笔一画、工整无比的写着一个个新科生员的姓名,旁边有两个幕僚对着总榜写采芹宴的请柬。>
这张总榜,明天一早要张贴到贡院大门外的影壁上,请柬也要在明天送到各位新科生员手中。>
顾砚看了一会儿,伸手拿了本名录,漫不经心的翻看着。>
“这些新生,哪些留县,哪些拨府,依据什么?”看了一会儿,顾砚放下名录,随口问道。>
“一县之中,要是有数名新生,名次在前的拨府,靠后的留县。”写请柬的幕僚笑答道。>
“那要是只有一名新生呢?”顾砚抖开折扇。>
“名次在总榜前一半的拨府,后一半留县。”>
顾砚慢慢喔了一声,收了折扇,点着李学栋的姓名,“这个李学栋,标着第十六名,怎么却是留县?”>
“是我特意把他调为留县的。”尉学政在长案另一头接话道。>
顾砚扬眉看向尉学政。>
“为政地方,不可过于拘泥定例,要因人因时因地,调整变动。”尉学政捋着胡须,先指点了几句。>
顾砚斜着他舅舅,用折扇点了点李学栋的姓名,示意他舅舅解释李学栋为什么留县。>
“这是个孤儿,家里还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必定需要他支撑照应,要是让他进了平江府学,他怎么照应家里?>
“再说,吃穿用度上,平江府必定比昆山县贵出不少,穷家小户,哪怕一年多上几吊钱,就极难支应。”尉学政笑着解释。>
顾砚一边听着尉学政的解释,一边挪了几步,找出李学栋的墨卷,翻到那首诗,推到尉学政面前,笑道:“你看看她这首诗,写成这样,这个李学栋必定天资有限,能考到第十六名,只能以勤补拙,必定是没日没夜的苦学,他还能有功夫照应家里?是他那几个姐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吧?>
“还有,府学县学,这廪米钱也不一样吧?差了多少?”顾砚转头问幕僚。>
“上庠生每月多半吊钱。”幕僚瞄了眼尉学政,陪笑答道。>
“一个月半吊钱呢!还有,”顾砚看向他舅舅,“平江城里有的是附庸风雅的有钱人,请秀才写笔字儿写个文章的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