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同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通过走访询问,了解黥人在此地的事迹,看到老百姓立的生祠时,不禁颇为感慨。
一伙黥人,由于在大明境内做了救苦救难的好事,同样受到了老百姓的感激与拥戴。
香火繁盛的黥人大夫生祠,就是民心的体现,在诉说着百姓对仁义的尊崇。
王阳明原本对黥事并不上心,对朝廷“师黥”的争论,也不愿过于掺和。
可这些天的见闻,让他内心颇为的好奇,觉得黥人能够跨海击败大明,不一定是仗着器胜,他们也存有“天理”,这“天理”是黥人的天理,或许与大明尊崇的“天理”不一样,但观他们行事,怕也是殊途同归。
这让王阳明难掩心中的疑惑,若是“天理”不同也可殊途同归,岂不是说“天理”本身就早已存在,圣贤们也只是发现天理,然后将其说出来。
而黥人也发现了“天理”,用的却是另一种话语将其表述了出来。
王阳明越想越纳闷,又伴随着一些激动,他索性在回家前,准备去拜访在老家赋闲的谢迁。
……
谢迁回家已经有几个月,远离朝堂漩涡的他,此刻在做的事情,也与黥人有关!
他老家就在余姚,怎能不受到黥人的影响?所以他这几个月,买来了大量的东秦货,就摆在家中琢磨。
甚至还曾抽空,亲自去了一趟镇海港,见识了黥人的海关,也特意去黥人的客栈、酒馆、医馆看了看。
起初他对刘大夏“千年未有之强敌”的说法并不十分认可,眼下却觉得,黥人非但是“千年未有之强敌”,更是自三皇五帝至今,中原大地就未曾遇到过如此之强敌!
这天,他依旧在琢磨黥人造的马车,从十天前拆开后,他同几个下人就一直不知该如何装回去。
谢迁拿着几个零件,眉头紧皱,明明就是这般放置的,却就是装不上去。
“父亲,您在朝的同僚,余姚的王伯安求见!”儿子跑来禀报一声。
他抬起头,仿佛找到台阶一般,轻描澹写的放下零件道:“你们接着装,我去接待客人!”
说着就擦擦手,到前堂去迎客。
刚见面,他就发现王阳明穿着一身脏兮兮的外衣,脸上也有旅途的疲乏。
“木斋先生!”王阳明作为晚辈,忙立身行礼。
谢迁回礼关切道:“伯安,你怎搞得这么狼狈?”
“唉,让木斋先生见笑了!我此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