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坐四十人,而且还有过道和吃饭的地方,装满的话,差不多能坐六十人。”>
六十人。>
三节车厢,能坐一百八十人。>
这个数量并不是很大,对于大明如今的战事来说,一百多人不过是杯水车薪。>
但是,朱元璋看重的是火车的便利。>
想想在大明以前,大家打仗为什么都会担心长途奔袭这件事?因为舟车劳顿,士兵单单是赶路就需要非常久的时间,谁又能保证半路上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骑兵赶路很快吧?>
但没用,长途奔袭对骑兵的体能消耗更大,有了火车以后,就可以支撑大明的军士进行长途奔袭作战,他们在火车上休息,还可以吃喝拉撒,到了地方简单调整后就可以投入到战斗中。>
而且,这不需要军士用什么力,火车十二个时辰开着都没事。>
好东西!>
这列实验中的火车,虽然现在只有三个车厢,但朱元璋更愿意相信朱瀚,就像朱瀚说的,只要火车的动力足够大,他们就可以加更多地车厢。>
而且,火车的作用,不止是运送军士,还可以运送粮食、军械,甚至是战马……这一节车厢装物资的话,怎么都比马车和推车装的多吧?而且火车依靠的是沸水提供的动力,不是靠人力,这其中得省下多少粮食?>
就在朱元璋在思考火车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的时候,突然发出一声‘呜’的长鸣,然后朱元璋就感觉到,脚下的货车动了起来。>
库~嚓嚓!>
然后朱元璋就看到两旁的树开始向后退去。>
“这就开始启动了吗?”>
朱元璋惊奇的感受着周围,然后低下头看着车厢,用力跺跺脚,对朱瀚说道:“没有一点颠簸的感觉。”>
“是吧?车厢下面有减震弹簧,专门安装在下面的。”>
朱瀚解释了一句,然后对朱元璋说道:“不过,火车只能向前走十里地然后就回来。”>
“为什么?”>
朱元璋不解,“是因为动力不够吗?”>
“不是。”>
朱瀚摇摇头,对朱元璋说道:“现在只修了十里的铁路,试验品嘛,铺设太多的铁轨也是浪费,而且铁轨的制造成本非常高,以后想要造火车,还是得靠近距离煤铁等原材料更近的地方,这样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