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政恬和刘吟雪受挫了。虽然他们迫切的希望立即进攻咸阳,但诸葛政恬麾下的军官和士兵却不愿意参加战争。
因为新年很快就到了。当诸葛政恬宣布他要进攻咸阳时,距离新的一年开始也就仅仅只有三天时间。
既然时间就剩下三天,军官和士兵都有一个共同的请求——更确切的说,是要求——瞧,眼看新年就要到了,难道就不能等到过年以后再开始进攻咸阳么?多等几天,咸阳又不会消失。
咸阳当然不会消失,但咸阳有可能落入秦国手里。诸葛政恬和刘吟雪对军官和士兵们肤浅的、缺乏远见的目光感到非常不满。但他们还能怎么办呢?
官兵们的要求并非完全毫无道理,强行将他们送上战场只会让他们心生不满。而一支由一群心中充满不满的军官和士兵组成的军队,它能有多少士气,那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士气……如果士兵们毫无斗志,在战争中他们就只可能是失败的一方。
诸葛政恬和刘吟雪都不希望自己的擅自行动遭遇失败,他们还承担不起这样一次失败的责任。既然如此,他们也就只能答应全体官兵的要求,等到庆祝完新年以后再执行进攻咸阳的计划。
这些汉军的官兵很幸福,有两位能够体谅他们的统帅——尽管这并非他们的本意;而唐军官兵面临的情况却要糟糕得多。
战争并没有因为新年的到来而暂停。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他们的敌人都没有停止进攻。
当然,两条战线上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别。
在东线,因为各自前线指挥官的原因,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为了登上太子乃至魏国皇帝的宝座,曹慎非常渴望建立更大的功劳,他不断用各种方式驱使魏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势,不惜一切代价将战线向北推进;而唐军的总指挥,河东镇守使长孙延德,长孙安隆在西线的惨败使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护家族的荣誉、并保证皇帝的继续信任长孙家族,他也只有不断向魏军发起声势浩大的反击。
两位指挥官都渴望得到胜利,这也注定了东线战场异常血腥的主题。
这种血腥在泰始699年的最后一天达到了它的顶峰——就在这一天,在长孙延德发起的年末攻势中,一万九千名唐军骑兵与一万三千名魏军士兵阵亡,为这一年画上了一个红色的句号。
而西线战场则截然不同。
部分因为逃回太原的尉迟休和卧诸骰夸大了秦军在最后决战中的损失,但更多则是因为唐军的主力都已经调往残酷的东线,部署在西线的唐军几乎都是由临时征募的士兵组建的新部队。这些部队毫无战斗力可言,武器严重匮乏、没有合格军官、士兵缺乏训练而且士气低落,虽然也有一些官兵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但却根本无法阻挡秦军前进的步伐,哪怕仅仅一天。
在绝大多数战斗中,一旦秦军开始进攻、甚至仅仅是见到了秦军的身影,这些新组建的部队就会立刻溃败。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有少数部队甚至个人表现出唐国人勇敢的一面——但却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总是很快就被全部消灭了,什么作用也起不到。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历史进入新一年后的第一天,秦军终于控制了延安镇的每一平方公里土地。
然后他们开始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同时,八万汉军士兵也跨过了汉国与唐国的边境。
※※※※※※※※※※※※※※※※※※※※※※※※
“什么?汉军也开始进攻唐国了?”郭波吃惊的瞪大了双眼。其实他并不是为莫非告诉他的消息吃惊,他早已经预料到汉国——更确切的说,是诸葛政恬和刘吟雪——会采取什么行动,只是……唐国的运气是不是太差了?
同时与三个强大的对手开战,而且还是被迫的,运气差到这个地步的国家实在非常少见。
这还真是“墙倒众人推”啊!
“你是在讲什么风凉话吗,我的陛下?”莫非瞥了郭波一眼。运气?唐国现在的凄惨遭遇,虽然并不值得同情,但毫无疑问是由他们两人一手造成的。这与唐国的运气好坏有什么关系?
“难道你还认为唐国的运气不够糟糕吗,莫非?”郭波故作惊讶的看着西斯君主,有那么一会儿,接着耸了耸肩,“稀里糊涂就成为了一个西斯君主的敌人,难道还有比这更糟糕的运气?”
“似乎没有。”莫非同样耸了耸肩。
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尽管唐国的遭遇也不能完全归结于运气问题。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完全用不着在枝节上浪费时间。“我们最好回到主题上,我的陛下。”
郭波没有反对他的提议。“那好吧,莫非……既然汉军也开始进攻唐国,我们应该让安德烈指挥官派人联络诸葛政恬和刘吟雪,协调两**队之间的行动。”
要避免两**队发生冲突——如果缺乏必要的协调,它必然会发生。虽然已经与汉国签署了和平协议,甚至在经济上也有了正常的往来,但在两国政府和军队之间,多年形成的不信任和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