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多少筐?”>
男人们面面相觑,他们竟然没有一个知道的。>
倒是一帮顶沙子的女人都记得住:“大概一百筐吧,有时候多点,有时候少点,但差不多就是这个数。”>
叶眉简单的算了一下,八小时一百筐,一筐1.8先令,这样简单的数学题谁都会算。>
关键是这这100筐是三个人完成的,也就是一人合33筐,两个男人一人每天180先令,女人100先令。加起来就是460先令。>
这样算起来就是4.6先令一筐,叶眉皱着眉问刘庆华:>
“你觉得怎么样合适刘爷爷?”>
还没等他回答,马全义已经说话了:>
“这事儿你爸几岁的时候就给我们出过主义,多劳多得。”>
“一筐不是4.6先令吗?自己干自己的,多劳多得!”>
监工有些懵逼,拿着计算器算了半天,最后点点头,然后又茫然的问道:>
“这不会影响施工进度吧?”>
梅花恨铁不成钢,掏出一叠钱:“来,今天的工钱我结算,干吧,干一筐,给一筐的钱。”>
看见钱了,人的积极性也就有了,4.6先令一筐,十筐就是46先令,一百筐就是460先令。这还说啥?>
这里盖的是一个五层的商场,因为没啥施工设备,全靠人力。也就是国内七八十年代的方法。>
人工垒,建材全靠往上扔,所以,限制速度的不是瓦工师傅,而是原材料的运输。>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第一个人领到钱,剩下的也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
于是一个小时之内,原本运输最慢的沙子,就堆成了山。>
然后就是水泥,钢筋,砖头,各种材料都算出了计件价格,最后就是瓦工师傅的计件。>
这里的瓦工那可是大拿,在工地上,有时候连监工的话都不会听,干活儿一会儿抽烟,一会儿喝咖啡的。一天能给你吃五顿饭。>
所以给他们计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不马全义刚一说,价格还没透露呢,几个师傅集体罢工,全去喝咖啡了。>
马全义气的指着鼻子就骂,但是没鸟用,反正人家又听不懂,骂累了你就不骂了。>
结果马全义袖子一挽,拿起瓦刀就干了起来,老同志们也是登高爬梯的,那墙砌的笔直,连水泥都少用了很多。>
瓦工们傻眼了,没想到这帮老头这么能干。说起来瓦工工资是最高的,要是真的被解雇,哪来的钱养家糊口?>
所以一个个傻了眼凑过来,却不知道该咋办?因为工具都被老同志们占了。>
马全义看着这帮人老实了,这才把工具还给他们。教育道:>
“好好干活,这样你们会比原来挣得多,不过干不出活来肯定拿不到钱。”>
一帮人赶紧点头答应,拿过工具就去干活了。在这耽误了两个小时,工地速度却快了很多倍。>
叶眉眼神亮了起来,如果全国的工地建设都这么搞,那么工程进度都会快很多。>
于是赶紧布置下去,毕竟劳动力都是索国百姓,别的公司即便来人,大部分也是技术人员,要是施工队伍全过来,那成本可就高了。>
如果把这一套理论总结出来,收益的可不光是百姓,连承建单位也都跟着沾光了。>
叶眉一下子觉得这帮爷爷们还真是宝,这一下船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她长居米国,那地方其实也不是个效率多高的地方,跟军垦速度根本没办法比。>
所以,她决定,成立一个机构,专门抓这方面的问题,其实索国跟其他非洲国家一样,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生产效率低下。>
一样的人工和时间,干出来的活没人家十分之一。这就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这种情况解决无非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增加现代化设备,再一个是提高效率。>
如今这些老同志,明显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啊,这样的人才不利用起来,那不是有罪吗?>
于是,刚才还在气呼呼的叶眉脸上绽开了笑脸,对着刘庆华马全义说道:>
“刘爷爷,马爷爷,我想聘请你们为索国基建部的顾问,专门负责基建这一块的事情,你们看工资多少合适?”>
刘庆华和马全义一起摇头:“丫头,别提钱,提钱就生分了。”>
这时候习得合和李木匠一帮人不乐意了:>
“凭啥只聘请他两啊?我们不比他差!”>
叶眉赶紧解释:“都请,全国大基建,我都嫌你们人少不够用呢,我是先跟刘爷爷马爷爷商量工资的事情。”>
“不要!你要是给工资我们就不干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