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特工队!”看着敏捷而快速往前跃进的鬼子,王学新不由吃了一惊。>
之前王学新就怀疑是鬼子特工队,也就是电视剧中山本一木所带领的那支队伍。>
这并不是因为眼前这些鬼子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戴着伞兵网盔还别着一副几乎没用的防风镜……现实中没有哪支特工队会这么打扮的,这除了让敌人或间谍一眼就把他们认出并随时锁定其动向由此猜出其进攻目标外没有任何好处。>
现实这些鬼子的装束与普通鬼子没有区别,其中有些甚至还是中国百姓的穿着……这部份人显然是用于迷惑百姓或是八路军的,不难猜测,他们还会一口流利的中文。>
王学新之所以能认出他们,是因为战斗一打响就听到38“哒哒哒”的枪声……这也是李云龙之前在战场上捡到子弹壳的那款冲锋枪。>
从王学新的角度来说,鬼子特工队装备38冲锋枪并不合适。>
原因是中国手枪弹大多是7.63,鬼子手枪弹普遍是8,而德国造的38使用的却是9手枪弹。>
战场上子弹通用这一点很重要,鬼子深知这一点,所以即便是仿制了德国的鲁格手枪,也果断的将9口径改为8,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南部十四式手枪也就是俗称的王八盒子。>
鬼子特工队装备了38就会在战场上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特工队在外作战,弹药用得差不多了,碰到一支友军:>
“嘿,兄弟,有子弹吗?”>
“有啊,一箱一箱在那撂着呢,自个拿去!”>
然后山本的特工队就在弹药箱那翻来翻去,他娘的全是8手枪弹。>
“你们怎么没9手枪弹哪?”>
“咱们用的全是8口径手枪,带9手枪弹干啥?”>
“那给我们一人一把步枪,步枪弹总有吧……”>
“步枪弹是有,但上哪找步枪去啊?谁脑袋被门夹了,上战场还会背两把步枪啊?”>
……>
这就是弹药不通用的后果。>
这不是有没有这种子弹或是否装备得起的问题,更不是有没有能力生产的问题。>
因为无论如何,装备一支不足百人的特工队都是能装备得起的。>
问题在于装备了38之后,这特工队一离开基地不管在哪战斗弹药都很难得到补充,于是38动不动就成了烧火棍,成了累赘。>
八路军那是吃够了装备不统一、弹药不统一的苦了,战场上时常发生这种有枪没弹、有弹没枪,或者有枪又有弹却不匹配而严重影响战斗力的事。>
他鬼子居然还会有意往这坑里跳?>
究其原因,王学新认为这可能是鬼子自己的冲锋枪实在不堪大用,特工队为了增强巷战、近战能力只得无奈的选择了38。>
后来王学新才知道,鬼子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谨慎的,他们除了装备有38之外还配有三八大盖和机枪作为远距压制火力。并非像电视剧演的一样清一色的38,这么装备走上战场跟找死没区别,更别说深入敌后了。>
另外,每个冲锋枪手还配上一把盒子炮,一旦冲锋枪子弹用尽就用盒子炮代替,同时盒子炮的弹药又很容易从敌人那获得,友军部队中的满洲 (伪军)也有这种子弹。>
王学新没敢多想,他第一时间就下令:“强子,马上把屋点着喽,其它人跟我来!”>
强子应了声提着枪就往屋里跑。>
虽然强子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屋点着,但此时的强子心下对王学新已是又敬又佩。>
那都是什么眼神哪?>
这乌漆麻黑的都能看到鬼子!>
而且还一打一个准把鬼子给逼了出来……所以这听他的话准没错。>
强子跑进屋里时还犹豫了下,还有许多棉被和衣服呢,这要是全烧了怎么过冬哪?>
但一听到外头激烈的枪声强子就顾不上那么多了,赶忙从炕炉里抽出几根还燃着火的柴往炕上的棉被中乱丢,另一头的柴堆上也丢了几根。>
棉被原本就在炕上烤得稣松,一被点燃那火势马上就蔓延开了。>
做完这些后,强子抓起一个东西就跑出屋外,怎么说也要抢一个东西出来吧!>
跑出屋外认真一看……他娘的居然带了个脸盆!>
强子气急败坏的把脸盆一丢,抓着枪就去追王学新一行人。>
接着强子又奇怪了。>
这按理说,鬼子往村子方向里冲,咱们就算要退也要往村里退啊!>
村里有房有墙还有窗不是?往里头一躲就可以跟鬼子干,多好的阻击阵地啊!>
可这小东北却带着队伍往毫无掩护的空旷地跑……这整的又是哪出啊?>
后来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