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寒风凛冽。>
乾安殿内,内阁大臣,六部九卿,全都聚集于此。>
衡王府的案子,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查,案情已经基本调查清楚。>
除赵延崧本人,十六名地方官和三名京官被查,以及内廷的十三名太监。>
而这还是只查的赵延崧,如果顺着这些官员太监再往下查,又不知道会挖出多少人来。>
毫无疑问,八年来打击 的结果,号称天下尽皆廉吏的口号,狠狠的打了赵延洵的脸。>
此刻,赵延洵就坐在龙椅上,冷眼盯着下方一帮重臣。>
毫无疑问,大臣们此刻压力极大,一个个低下头不敢碰上皇帝的目光,唯左都御史周承平昂首挺立。>
“这……就是所谓的风朗气清,就是你们朝中重臣,替朕委任的地方父母官!”>
“他们是去安定百姓的吗?”>
“沆瀣一气,官官相护,收敛钱财,鱼肉百姓……”>
“这就是朕的朝廷,就是你们治下的大晋!”>
被赵延洵连番训斥,大臣们纷纷跪下请罪,周承平也不例外。>
“陆爱卿,你告诉朕……清河布政使王鉴宜,为何年年评定都是上佳?”>
“又为什么,原南江知府陈玉章,会被罢官免职!”>
被点到的,乃是当朝首辅大学士陆朝文,他在五年前接任了这一职务。>
事实上,陆朝文是被下面人瞒了,对南江府的事并不清楚,所以做出了错误决断。>
但眼下美人关心他是否无辜,毕竟他坐在首辅的位置上,就要承受应有的责任。>
“陛下,臣万死!”陆朝文叩头于地,声音显得有些颤抖。>
“万死就不必了,回府闭门思过吧!”赵延洵沉声道。>
“臣……遵旨!”>
毫无疑问,陆朝文这是被罢官了。>
现场最高兴的,莫过于次辅成文光,毫无疑问他将接任首辅,成为文官第一人。>
当然了,及时心里高兴,成文光绝不会表露出来,此刻的他依旧低着头。>
端起茶杯,赵延洵说道:“宣旨吧!”>
在他身侧,大太监霍安往前走了两步,而后摊开圣旨念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