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这事儿奴婢说了清楚,只有看了他们的奏折,理清上奏官员与三位阁臣的关系,事情也就清楚了!”>
这种事情,陈长河确实无从揣测,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办法,而这正好与赵永铖不谋而合。>
“那你还不赶紧去催催他们!”>
“是……奴婢这就去!”>
于是乎,陈长河一溜烟就跑了出去。>
内廷十二监,掌印监和辑事监排名最靠前,自是因为其全力最大。>
尤其是掌印监有批红之权,地位几乎与内阁并重。>
此刻的掌印监内,十几名小太监正在翻阅奏折,把所有上奏人的姓名与推举者关联。>
写好的名单立刻交给一旁辑事监的人,后者便按照名单查阅官员履历,搞清楚他们的人际关系。>
正当陈长河走进值房,里面的工作已经完成。>
“见过老祖宗!”>
里面的所有小太监,都对陈长河这位老太监行礼。>
没错,不管掌印监还是辑事监的管事太监,地位都比不上陈长河这位乾安宫大总管。>
“都弄好了没?皇上还等着看呢!”>
辑事监总管太监王安立马答道:“老祖宗,您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要去跟皇上禀报!”>
看了一眼旁边的掌印监总管刘正,陈长河继续问道:“大致说说……”>
“经过汇总,王阁老的门生故旧,有四十七人推举皇次孙,有二十九人推举皇长孙……”>
“至于谢阁老的门生,也多是推举皇孙子,推举十殿下的不过十三人!”>
“陆阁老的门生,皇子皇孙都有推举,看不出有何偏向!”>
得知这些,陈长河便大概有数,一会儿若是皇帝问起,他也该知道如何作答。>
随即陈长河传了旨意,让王安刘正二人跟随自己一道,往乾安后禀报情况去了。>
时间逐渐流逝,转眼又是一天过去。>
关于储君的推举情况,慢慢向外流传出来。>
后宫之内,静妃气得掀翻了桌子。>
明明以为尽在掌握,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受推举的力度如此之低。>
只有四十来人推举老十,不足赵惟恒的一半,这简直狠狠打了她的耳光。>
三天时间已过,推荐情况已经结束,这下就只能看皇帝的取舍了。>
若是不出意外,储君之位会落在赵惟恒手中。>
可以说,在经过自己和娘家人全力折腾,最后还是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后静妃的心气儿完全被打掉。>
此刻的她,已经没了再争的心思,因为她也明白什么叫大势。>
和静妃的颓废不同,虽然十一皇子受推举的力度也不高,但王贵人还是没有放弃的意思。>
此刻的她,再度带着二人来到了咸福宫外。>
一路通行进入正殿,王贵人却没见到端妃。>
“娘娘正在礼佛,若是贵人您不介意,便请稍待!”>
端妃不愿见自己?这是王贵人冒出的第一个想法。>
但她并不放弃,而是坐在一旁椅子上,并命赵延菘坐下一同等待。>
见王贵人母子如此固执,灵素本人也没有办法,只能自觉离开殿内。>
为什么王贵人不死心?只因她已经了解清楚,陶阳伯府还没上奏折。>
这意味着,端妃本人还没出手,所以王贵人不会放弃。>
只要有端妃帮助,联合二三十官员上奏,可以说是毫无问题。>
此刻在佛堂内,端妃正敲着木鱼,心思却在立储一事上。>
虽然她知道,太子一方实力雄厚,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奏请立皇孙的人会如此多。>
“看来在洵儿离开后,朝里那些骑墙的人,也有不少倒向了太子!”端妃低声念道。>
这就是 裸的现实,也是端妃还需要看清的现实。>
到了如今,便是她考虑如何出手的时候了。>
这时灵素在外禀告道:“娘娘,王贵人她们还在,说是要等您出去!”>
“那就让他们等着吧!”端妃冷声说到。>
帮助王贵人,在此刻看来耗力甚大,但却又很大可能失败,这对端妃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他的目的是让皇后难受,而不是替王贵人完成心愿。>
如今,赵惟恒受拥戴最多,皇后肯定是出了大力的,此刻自然也是几位高兴的。>
要让皇后不高兴,就得把赵惟恒拉下来,这已成了端妃新目标。>
把赵惟隆拉下来,意味着还得推一个上去,否则这事儿做不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