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五章 断头饭(1/2)

作者:雨落未敢愁
“陛下,此事还是要慎重一些为好。”

荀攸虽然不是法家出身,但他对法家也是有一些研究的,也认可法家不少东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是荀攸的学习之道。

而法家讲究法、术和势,其中尤其以势最为玄妙。

普天下的臣民,智力高绝,武艺过人者不可胜数,而皇帝在这两方面一般来说都不是最顶尖的,但是这些武力和和智商接近满分的奇才却甘心情愿的为皇帝所驱驰任用,愿杀愿剐。

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因为【势】在皇帝这边。

就像韩非子说的:尧位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所谓贤才和智者,如果没有势的加持,其实并不能做成什么大事。

这个势,其实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共同信念。

皇帝号称代天牧守,威加四海,但是说到底也只是 凡胎,他的权力来自于文武百宫和天下万民的认同。

如果所有人都不认这个皇帝,他自己再有能力也惘然。

如果所有人都认这个皇帝,他一句话就能送其他人去断头台。

势的建立很难,往往需要刀山血海里面走几趟,而一旦建成稳固之后,又会有强大的惯性。

汉高祖征战数年,又讨平了异姓诸侯王,经历了文帝、景帝、武帝和昭帝之后,刘家做天子一百多年,天下对于皇帝的共同信念处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也就是皇帝的「势」很强。

荀攸读过史书,也知晓现在刘协的处境。

权臣猖獗,皇帝年幼。

董卓与如今的陛下,便可以比之为霍光与宣帝。

但又有不同。

霍光第一次废立昌邑王刘贺的时候,虽然削弱了一些汉帝的势,但是自己也消耗了很多的政治资源,如果按照权臣篡位的路子走,这个时候霍光应该要带着自己的家族立下不世之功一-比如彻底消灭匈奴等等来夸服海内,同时牢固军权。

但是霍光显然并没有这么做。

而后来霍光去世,皇帝势涨,霍家势弱,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宣帝雄才大略,而霍家的儿子不怎么成器,霍光的威望并不能传递给自己的子孙,光有官职有什么用?

领尚书事又如何?

汉宣帝一句:「不关尚书」,直接就架空了霍家处理政务的权力。

历史上面,很多皇帝和权臣斗争失败,都是败在没有认清楚大势,急于求成的‘不隐忍’上面。

皇帝的势是这个位子所带来的,天下认可的是这个位子和血脉。

而权臣的势是自己的能力所带来的。

位子一直有,能力有时穷。

一直熬着,耐心的抓住权臣老死和犯错等根基动摇的机会才下手夺权的皇帝,基本上后来都成功了,宣帝便是这样的例子。

而如今的陛下呢?

本来就是董卓所立,合法性就少了一层。

况且陛下年纪还轻,才九岁,有多少人敢跟着你一个九岁的孩童,将身家性命全部托付出去?

“陛下虽然急欲将吕煜救出来,但这种方法,会将陛下置于不利的境地之中。”

当然,荀攸还有一句话没有加上去。

你直接写,肯定董卓也会当这诏书不存在。

或者说...

这诏书压根就送不出皇宫。

即便是刘协写了,其实也跟没写一般。

“那...要我去见董卓?”

“见过面了,再下诏书。”

“可。”

对于荀攸,他自然是比太傅袁隗更加满意的。

太傅袁隗只是将他当做小孩看待。

而不是一个皇帝。

平时相处的时候,自居帝师。

态度可想而知。

而荀攸...却是不在乎他年纪尚轻,将他当做皇帝来看。

“朕便按你说得来做。”

..........

另外一边,吕煜显得有些无聊。

地牢无光,尤其是他所在的地牢是最深处。

只有过道的灯火闪烁着昏暗的光芒。

荀攸...应当是能够说服刘协的。

作为历史爱好者,对于刘协,吕煜自然是知之甚深的。

刘协...守成之君,却不是雄主之才。

汉室如今还是有天下人望,但是比之宣帝时期,早已经是大有不如了。

黄巾之乱,羌氐异族之乱,一点点的榨干这个帝国的底蕴,大势。

后面,就更加不如了。

刘协先是被董卓操纵,后来又迁都来迁都去,被西凉兵操纵,好容易脱身又被一路追杀,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被曹操接到,才算过上稳定的好日子。

汉家的「势」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在天下诸侯心目中瓦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仙师,我太想进步了 医品妖后:陛下,挺住! 西游大富翁 人间游戏 邪王盛宠小毒妃 统帅我绝不会被无脑少女吓到腿软 天火大帝 庶女芳华 妖夫赖上门:家有痞子王妃 恶少的桃花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