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然而止,战争严重影响了京城墙纸壁画的销路。
于是相关从业的人员的生活,便处于“有营生吃饭,无营生要饭”的惨境。
至解放前夕,京城百业萧条,墙纸壁画行业已经濒临消亡。
多亏1956 年,政府把墙纸壁画业和宫纱灯制作业的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京城美术红灯厂。
该厂才于1957年的四季度,又恢复了墙纸壁画生产,由京城特艺公司经营出口。
但很快又到了六十年代。
非常可惜,因为人所共知的特殊因素,这种京城独有的特色工美产品,不得不再次停产了。
而这一停下来就是二十年,哪怕海外需求与日增加,也一样没用。
如果不是“坛宫”饭庄的出现,如果不是宁卫民灵机一动请美术院校师生在墙壁上作画。
恐怕就是美术红灯厂,也再没有什么人,能再想起这门儿只有海外富人才喜欢的小众产品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还多亏了宁卫民所产生的蝴蝶效应。
才使得京城独具特色的墙纸壁画,拥有了一个有可能继续存活下去,不至于完全消亡在历史之中的机会。
至于具体到如何恢复生产。
堪称不幸中的大幸,是厂里会这门手艺的老人儿,大部分人还健在。
胡宽富和许平治亲自出面,挨个请这些老手艺人出了山。
还别看退休归退休了,这帮人已经二十年没干过这活儿了。
可三个臭裨将,就能顶个诸葛亮。
这些老手艺人凑在一起回忆,一起商量,一起琢磨。
还真把基本的生产技术,像拼图似的逐渐给拼凑起来了。
这样到了1983年11月初的时候,宫灯厂的《四季花卉》墙纸壁画可算是制作成功了。
也就终于有了成品可以展现给宁卫民看。
不能不说,宫灯厂的技术底子还是很不错的。
他们所绘制的四季花卉墙纸,颜色丰富多彩,争香斗艳,别有韵味。
效果一点不比出于美院师生之手正经壁画作品差,宁卫民一看就很喜欢。
尤其当他得知这种墙纸,是由若干条幅组成。
每套宽窄、长短、甚至画面内容,都可根据实际需要而特定。
而且不管多么大的通景,只要将各条拼接在一起能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他就更感到惊喜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