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立足点,不在无着无落。>
过去拦着你的钢针,反过来又会成为悬在空中,托着你继续向上的支撑。>
就像宁卫民的这些总公司的同事们。>
他们的资金不但对宁卫民有用,他们的交际网同样是一种丰富宝藏。>
就因为大家伙儿现在组团凑在一起炒邮票,彼此成了利益攸关的伙伴。>
这些同事们的人脉资源,自然而然对宁卫民开放了,与之共享。>
就比如沙经理就有个姓牛的同学,是邮政管着邮品仓库的一个主任。>
大家坐在一起,一顿酒一喝,这位牛主任就批了一张条儿。>
直接就可以让宁卫民他们从库房里调出五百套“西厢记”小型张和一千五百套西厢记邮票。>
这些是计划外的指标,平时专门给关系户留着的,不用拿集邮证来买。>
调出价也都是平价,每张小型张两元,每套邮票一块零六分。>
但在邮市上,春节时上市的西厢记小型张,如今已经价值两块五了。>
而西厢记的邮票则在一块二三。>
等于说这些邮票从库里一拿出来,放在市场上,就是将近两成的浮盈。>
另外一桩让宁卫民惊喜的好事,是策划部的副经理为他带来的。>
这位副经理的亲爹,居然是琉璃厂一个门市部专门负责内销文物的负责人。>
当酒桌上聊天,副经理得知宁卫民对古董瓷器感兴趣,就回去专门问了问他爹,回头就卖了宁卫民一个人情。>
说按规定,“内柜”的内销文物只卖给厅局级以上的干部,但根据特殊需要,也可以照顾照顾关系户。>
宁卫民呢,只要能搞来记者证。>
那么他爹打着有利于宣传的旗号,多少可以卖给宁卫民几件儿。>
作为老跟媒体打交道的斋宫负责人,宁卫民要找几个记者朋友来帮忙,那太容易不过了。>
于是很快,他就喜滋滋的去“接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了。>
不用说,对他而言,文物商店这种“特供”的内柜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摆在了他的面前。>
他惊喜的发现,内柜里的好东西太多了。>
像一个雍正官窑粉彩将军罐不过是三百块钱。>
虽然价格比“鬼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