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夜总是冷得很快,刚一入夜,小梅坳里的岚风就已带着浓重的凉意,除了夜空的星星点点,就只有西山坡上的一座石屋里还透着灯光。
石屋里东西不多,甚至很简陋,但却十分的整洁,一尘不染的地面和桌椅,看不到一点蛛丝的墙角旮旯,叠成豆腐块般的干净被褥,最显眼的还是一张摆满了各色书籍的小书架。
一看便知这石屋的主人爱读书。
是的,杨不武正端坐在木桌前,手上正拿着一本小书册,木桌上则放着几本叫做《灵种志考》、《法阵浅述集要》、《兽妖志》的书籍。
坳里寂静无声,除了西山坡的半亩灵谷,其它灵谷在下午都已采摘完毕,灵种师们押送着灵谷都去小梅庄了,今夜都不会再回来。
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灵谷,杨不武脸上露出一抹期待之色,“明日一早就可采摘了,大元和小珂也会过来帮忙,真是好久没见到他俩了。”
“清肠稻是地阶下品灵谷,烹制出的灵食,婶娘吃了,身体也会更好些。”
“再拿一些去换银钱,等给婶娘的攒够了钱,明年就能去宗门应试了。”
想到这些,杨不武不禁会心一笑。
秋风透过窗缝钻来石屋,他的思绪被松油灯东倒西歪的火苗打断,忙拨了拨灯芯,待灯光恢复明亮之后,目光也落在了手上一直拿着的小书册上面。
书册只两个手掌般大小,黄色的封皮不知用什么兽皮制成,布满了不规则的兽纹,显得十分古旧。
杨不武熟悉地将书册翻到其中一页,薄如蝉翼的页面上清晰地画着一棵植物,植物下面还有数行注释,正是清肠稻,他能在低阶灵田里种出更高阶的清肠稻,正是得益于这本书册。
这些字都是父亲亲笔所写,而这书册正是父亲的两件遗物之一,跟在身边已有六年,婶娘将书册交到他手上时就说过,这是父亲的笔记。
笔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各种灵田、灵谷和灵药,第二部分则记载了各种灵食的烹制方法,第三部分则是三门灵修功法,最后一部分则是简短的游记和几幅不知画着何处的地图。
里面的内容杨不武已是看了无数遍,早已深深地印记在了脑海中,就像是秋风里的落叶在脑海中掠过,想看哪些,轻轻摘下一片就是。
天行灵种术,天阶低级,灵种功法。
斗转灵烹术,天阶低级,灵烹功法。
吐故纳新诀,人阶高级,灵气吸纳功法。
杨不武正是以吐故纳新诀跨入灵修门槛,又以天行灵种术成为灵种师,以斗转灵烹术成为灵烹师。
每次翻动着这笔记,杨不武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种灵田,烹灵食,衣食无忧,安度一生,这也许就是父亲为自己设计好的人生吧,因为这笔记中没有记载任何战斗的功法。
然而,就和所有热血的灵修者一样,他自己并不这样想,这种日子很安逸,但不是他想要的,他想去看灵修世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风景,想和那些传说中的大灵修者一样,攀上那十二座高山。
灵修十二境界,灵者、灵士、大灵士、灵师、大灵师、大玄灵师、大聚灵师、大御灵师、大通灵师、地灵圣师、天灵圣师和仙灵圣师,就似十二颗火种,早已埋在了他的心里。
杨不武收回思绪,将笔记放好,又拿出了一幅卷轴放在桌上。
卷轴已经泛黄,很古老的样子,比寻常的卷轴要小很多,高不过一尺,展开后的长度也不到一丈,左右两端皆有残破的痕迹,显然是一副残卷。
看似不起眼的卷轴在展开后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石屋内所有的东西都骤然一变,桌椅板凳,杨不武的身体,甚至摇曳的灯火,都突然失去了色彩,成了黑白两色。
在杨不武的意识中,那幅卷轴开始很不真实的虚化,然后无限的放大,仿佛整个人都走进了卷轴中的黑白世界中。
和他以往所见一样,眼前的卷轴由无数的不规则的墨线、墨点组成,但又看不真切这些墨线墨点组成怎样的图案,待他注视了一处角落许久,就要看出一座高山的虚影时,胸腹中便生出一阵烦恶,呼吸一片紊乱,仿若要窒息过去,不可抑制地便将卷轴合起。
杨不武坐回到椅子上,长吁了一口气,脸色已是一片煞白,实际上他今日看这幅卷轴的时间比以前已经长了许多,几年前他看这幅卷轴时,仅仅能坚持数息时间,便已难以忍受。
这幅卷轴是他父亲的另一件遗物,就连婶娘也不知道这卷轴到底是什么,十几年前,当他父亲将他和两件遗物交到婶娘手中后,就匆匆离开了,从此杳无音讯。
……
石屋外静寂一片,石屋内辗转反侧声不断,想着明日一早就可以见到两位发小,杨不武便难以入眠,于是取出一件夹袄披在身上,便走出了石屋。
月色如洗,繁星悬于天穹之上,点点光斑如同棋布,杨不武借着月光细细查看着清肠稻。
“若有机会种植涌灵潭边的地阶下品灵田就好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