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赵士祯拜见殿下,恭喜殿下出任监国。”
“哎呀,常吉先生一路辛苦了。”
“臣从南京上船,一路都是水路,没什么辛苦的。倒是国助将军辛苦了。”
1612年12月下旬,方山学校整体搬迁入北京。至于地方,出于穿越前高考分数是个渣渣的怨念,朱由栋找武清侯李高把整座完工不久的清华园给买了过来。
本来朱由栋是想把学校名字和实验室名字改为清华的,借此机会他可以混个清华大学的校长当当。谁知道这个建议被方山师生们集体反对。然后在文臣们面前一向极为强硬的太孙殿下,面对方山的师生们,却是捏着鼻子保留了学校和实验室的原名。
“殿下,臣要向殿下举荐一人。”
“哦?常吉先生刚到北京,这实验器械都来不及点收,就向吾举荐人才?想来此人一定了不得,是何方大才啊?”
这一年六十六岁,头发已经全部花白的赵士祯,满是自豪的从自己的身后拉出来略带腼腆的大龄青年:“殿下,今年年末的应天乡试,君一(张以诚)是主考官,阅卷时发现此子的策论极为符合殿下昔日言论,遂在张榜后特意接见。相谈之下,甚是欢喜。于是交到臣的手上,臣与之深谈后,只觉得找到了衣钵传人……哦,臣年纪大了,啰嗦了。殿下,此子是松江府川沙堡举子孙元化,今年……”
“停!你叫什么?”
“学生孙元化,见过太孙殿下。”
“哈哈哈~~好!好!好!”稍稍踮起脚尖,用力拍了拍孙元化的肩膀:“敢问表字怎么称呼?”
“学生表字初阳。”
“好,初阳啊,你是孤的张先生和常吉先生看重的人,一定是大才了!明年的会试好好努力,孤许你一个大大的前程!”
“呃……”这一年刚刚三十岁的孙元化,虽然脸上依然有些腼腆,但眼睛里透出的,却满是坚定:“殿下,学生不准备参加明年的会试。”
“哦?这是为何?”
“殿下,学生从小就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参加府试、乡试,实在是家里需要,被迫而考。学生的兴趣,在红夷人的格物之学,尤其是火器的研发上。所以学生从小这文章都不怎么样,多年乡试,都是名落孙山。若不是今年应天乡试,老师(座师张以诚)定下的策论题目是论西学东渐。学生可能还是会落榜吧……所以,若是殿下恩准,学生想跟着赵老师学习火器研发。”
“殿下,初阳在火器上的天赋,比臣当年强多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