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处大大的有啊。这时候文臣们集体反对,你们是不是该站出来声援一下呢?不会被文臣欺负了这么多年,连帮忙上本吼一声的勇气都没有了吧?
所谓中旨,就是指皇帝直接下发,没有内阁副署,也没有给事中认可的旨意。这种旨意在老朱和朱老四在位的时候,具备绝对的、至高的法律效应:皇帝口含天宪,说啥就是啥。
但是到了后期,皇权被文臣们抑制,这样的旨意就慢慢的被大家约定俗成,属于无效圣旨了。
当然,这种无效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说皇帝要给你发奖金,这种中旨就是可以的,大家也认。但是要给你任命官职,要赈济灾民啥的,这种中旨大家就不认。而中旨旨意里提到的文臣们也不敢接招:那是要被弹劾致死的。
但是,朱由栋不是文臣,他是皇孙,是可以接中旨的。文臣们还拿他没有办法。
可是为什么朱由栋不要这么走非要绕个大圈呢?
当然是要借此机会了解一下,现在的武将们,还有多少比较有血性,愿意在这个时候公开表明立场向皇室靠拢。
1611年10月,现任辽东总兵杜松第一个上本,说我辽东听闻皇上准备派出皇太孙出征后,数百万辽东军民无一不欢欣鼓舞,百姓踊跃从军,士兵人人感奋,将官个个主动请战。臣多谢皇上如此体恤将士,多谢太孙殿下不辞辛劳前来辽东坐镇。
紧接着,辽东镇内其他高级将领如李如柏、马林,蓟镇总兵王国栋,大同总兵麻贵以及宣府、延绥、太原、榆林、宁夏等其他九边重镇总兵,还有南方的四川、福建等地总兵,纷纷上本。言下之意便是,听闻太孙要出镇辽东,代表皇室征伐建州。臣等以下,所有将士莫不感奋!
总之就是一句话:现在消息传开了,大家都打了鸡血。要是你们这些文官们非要这样乱搞,搞得太孙殿下来不了,这士气一下子掉了下去,我们可不负责任啊。
朱由栋对这样的局面非常满意:大明这会儿的武人,其一,还算有血气,有血气,自然就敢把以前的怨气给发泄出来。其二,还算是比较团结,而只要能团结,那这一仗就有的打!
而武人们这样的集体上本,着实是让享受了九十余年安逸的文官们措手不及的。在金陵日报的舆论引导下,部分文臣也开始反省:我们以前是不是对武人太过分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