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事?”钟毅道,“第一季早稻马上就要收害了。”>
鄞江一年可以种两季稻,刚才来小港的路上,钟毅看到路边稻田已经开始泛黄,显然马上就要到收获的季节了。>
“我说没事就没事。”赵行九道,“再说了,早稻烂在田里,损失的不过就是一季稻,鄞江要是没了,损失的那就不是一季两季的水稻。”>
“听听,各位都听听吧。”钟毅转身面向随行的十几个记者,又手指着赵行九说道,“这就是咱们鄞江的老百姓,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随行的十几个记者便纷纷举起相机,对准赵行九一通猛拍。>
鄞江日报的记者甚至对赵行九进行了采访,钟毅借机脱身。>
钟毅是来检查运输队的准备情况的,有赵行九老爷子陪着,很难获得真实的情况,因为赵行九是小港镇的镇长,也是赵氏族长。>
当着他的面,小港镇就没有一个人敢于实话实说。>
钟毅走到人群角落,拉住其中一个大约四十多岁,看上去就老实巴交的中年汉子。>
“大叔,你多少岁了?”钟毅问道。>
汉子道:“四十六岁。”>
钟毅道:“家里几口人?”>
“七口。”汉子憨笑道,“老两口,还有五个孩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了,底下还有两个儿子,最小的女儿刚三岁。”>
听到这,钟毅顿时之间神情一黯。>
从汉子的口述就知道,他们两夫妻至少生育了有十胎,但是活下来的却只有五个,由于医疗条件差,这个年代的婴幼儿死亡率可以说是非常之高。>
再就是长寿的老人少,因为眼前的汉子也就四十六岁,但是父母双亲都已经不在,可见超过七十岁的老人非常少。>
钟毅又道:“眼看第一季稻就要熟了,家里忙得过来?”>
“那肯定是忙不过来。”汉子摇头道,“大儿子加入了海防总队,我又进了运输队,家里边就只剩孩子他妈跟老二,老二才十岁,重活根本干不了。”>
钟毅心头一凝,又道:“那族长还让你过来参加运输队?”>
“不来咋行哩。”汉子道,“我们家还算好的,别家更难。”>
钟毅小声问道:“大叔,你跟我说句实话,参加运输队是你自愿的,还是赵老爷子逼你的?你放心,我不会告诉老爷子。”>
关于运输队,钟毅的要求是本着自愿的原则,绝不能搞强迫。>
这方面,另一个时空中解放军和 的境遇已经给出最鲜明的对照。>
另一个时空,解放军充分团结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所以在支前的过程中非但没有发生物资短少的现象,而且效率也是非常高,参加运输队的父老乡亲宁可自己饿肚子,也绝不动用所背负的粮食。>
而通过抓壮丁来运输物资的 则是另外一番局面。>
所以,钟毅绝不希望浙东海防总队重蹈 的覆辙。>
“我是自愿的,族长没逼我。”汉子忙道,“这位长官,你是不知道,我家老大就在海防总队当兵呢,要是没有人帮着他们运输物资,他们就打不过鬼子,仗要是打输了,我家老大就回不来了,跟老大的命比起来,区区一季水稻算个什么,何况……”>
钟毅心头一动,又问道:“何况什么?”>
汉子道:“何况就算是早稻烂在田里,也还有第二季呢。”>
钟毅还不放心,又连续问了好几个乡亲,结果答案都一样。>
直到这个时候,钟毅才终于稍稍放下心,看来运输队已经没问题了。>
宣传部组织的运输队或许没办法跟另一个时空中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夫相比,但是保障浙东海防总队三万多官兵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这时候,赵行九也已经接受完了鄞江日报社记者的采访,走了过来。>
“小钟,有个事我得跟你反映。”赵行九说道,“就是那个人力三轮车,能不能再给我们来个十几辆?如果十几辆拿不出来,几辆也可以,这玩意儿是真的很好用。”>
三天前,三友实业社试生产的第一批五百辆人力三轮车便已经生产出来。>
三友实业社之所以效率这么高,是有原因的,因为三友实业社在上海原本就有一家自行车厂,而且这家自行车厂积压严重。>
在接到人力三轮车的订单之后,常成运便立刻租用中意轮船公司的商船,将库存的五百辆自行车全部运来鄞江,然后将这五百辆自行车改装成了人力三轮车,同时,常成运又着手将上海的自行车厂也搬迁来了鄞江。>
鄞江的自行车厂正在建设之中,由于钟毅以市长的名义下达了行政命令,各部门都对自行车厂大开绿灯,所以进度非常快。>
最保守估计,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