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开心了,可城外的元军就郁闷了。李德辉与汪才臣惊诧的看了一眼对方,他们早就得到华夏军进攻陕川的情报。所以在汉中时,吴迪没有顺利的搜集到足够的船只。在他们想来,失去了快速前进的水路通道,华夏军想要从汉中打到重x庆周边,最快也要二十天,甚至三十天。这是按照元军自己的最快行军速度,要是按照宋军,只怕根本打不到这里。
所以,正在重x庆路的李德辉和汪才臣,才会到合州来攻打钓鱼城,他们是想在华夏军到来之前,将这最后一股拒城而守的宋军消灭。
第一,两人觉得,这样可以减除华夏军和宋军联手的威胁。华夏军武器先进,战斗力强。宋军熟悉地理,周边民望高,双方一旦联手会给四x川境内的元军带来巨大的的威胁。
第二,汪才臣觉得,一定要将钓鱼城中的民众全部杀光。虽然元军现在已经占领了四x川全境大部,可惜仍然还会有小股的义民和宋军,袭击元军,或者攻打城池。这些人神出鬼没,藏兵于民,根本抓不到。如果能将钓鱼城中的宋军和的,吴迪又开口这些汉人在蒙元朝中甚多,难道都要杀掉?只要心向华夏,心有百姓,那我们就要争取。李德辉对待百姓还是比较好的,所以要尽量争取。
但是另外的人,比如汪才臣之流,为虎作伥,屠杀百姓的,一定不能放过他们。等一会的进攻,围困元军为主,围而不打,尽量俘虏,接下来民政各工作队可是需要不少人手呢。
哈哈哈华夏军的将领们笑了,是阿,修筑城防,铺路架桥,哪里不需要人手。
说话间,华夏军动了,对付三个蒙古万人队,根本用不着吴迪全军出动。一个新建师的华夏军下马后步步紧逼,两侧各有一个新建师游骑包围侧翼。吴迪是要一口气将这三万元军全部吃掉。
元军当然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围,汪才臣最先下令,他手下的万人队动了起来。他手下的西川军构成复杂,这支军队是他父亲汪世显最先组建起来的,其中大部分是西北汉人和一些少数民族。汪世显最早是金臣,同知平凉府事陇州防御使巩昌府治中同知,后来投元。
这支部队屡次伐宋,进攻四x川,熟悉川中环境和气候,作战勇猛。在川中这样少平地而多坡地山地的地方,蒙古骑兵的轻骑兵战术并不适合,因为地形的限制,围困敌军并且游骑射击无法进行,西川军自有一套沿袭自金国骑兵的进攻战术。
所以在看到华夏军围过来之后,西川军并未惊慌,而是听从汪才臣的号令,骑兵排成规整的阵型,向着正面而来的华夏军冲去。这些金国骑兵不只是士兵披甲,还给马穿上两三层盔甲,像坦克一样。普通的箭和矛根本无法突破金国骑兵。虽然速度比蒙古骑兵慢了很多,可是在川中这样以步战为主的地域,这些不慌不忙,但是可以碾压一切的重骑兵,才是西川军的制胜法宝。当然了,这限于在山区平坝地区,要是在山区中作战,这些重骑兵就是找死了。
华夏军的战士看到迎面慢吞吞的西川军,也没惊慌,在军官们的带领下,排成了一排排的射击战列线,形成方阵。对于这些没有远程火力的元军,华夏军不介意使用排枪战术,虽然这种战术看上去与华夏军手中武器不相符。
其实战术没有过时的说法,只有是否实用。现代作战中的交替掩护撤出战术,其实就可以看成是排枪战术的延伸。一个士兵射击,其余士兵在他身后换弹或者掩护,等到弹药换完,拍一拍前者的肩膀,前者后撤至最后方。只不过排枪战术是进攻,现代战争是后撤罢了。
当华夏军的战士们站好后,随着指挥官的命令,一排排的华夏军以最快速的速度将枪里的子弹全部射出,然后退后。可以集中最大火力密度和速度的排枪战术,加上现代步枪,一瞬间就让西川军崩溃了,自以为可以住一切进攻的铁甲,反而变成了逃命时最大的负担。
只有进攻,没有后退的重骑兵,一排排的倒在地上,成为后面部队进攻的阻碍,他们只能在那里拼命的操控马匹想要跨过前方的障碍,但是结果就是,沉重的骑兵和身上的盔甲让马儿无力越过障碍,西川军就像是一个个靶子,站在那里等着华夏军射击。在李德辉和汪才臣眼中,西川军被一点点的消灭在原地。
记录,在山地作战,缺乏火炮支援,可以使用排枪战术,集中火力,形成压制,造成大规模的杀伤。吴迪一边看着一边对身边的军官说道,这些都是实战的经验。有了这些,将来华夏军在各种地形的战斗将会更加有顺利。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