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较便宜的“战-10”。
在是否向沙乌地出口重型战斗机的问题上,帝国高层一直是举棋不定。
结果就是,直到沙乌地当局明确表示,如果梁夏帝国不肯出口“战-11”,就只能从纽兰共和国采购-15之后,帝国高层才做出让步,批准了“战-11”的出口合同,完成这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军火交易。
只是,出口沙乌地的“战-11”要在新历155年之后才能交付。
这笔军火贸易,最大的影响,其实就是确定了沙乌地的盟友身份,也决定了帝国在波沙湾地区的总体战略。
此后的一年多之内,沙乌地连续跟帝国签署了数份军火贸易合同。
比如,用80亿金元从帝国采购了1000辆“-99”主战坦克,而且是现货贸易,即这些坦克是帝国陆军的库存,在出口之前只是根据需要更换主炮,并且换上一台功率更大的空调。
关键,这些坦克已经在波沙湾战争爆发之前全部交付给了沙乌地皇家陆军。
因为性能出色,特别是实战表现极为抢眼,所以沙乌地当局在全球大战爆发前,发出第二份采购清单,准备把“-99”的装备量扩充到2500辆,取代其他的坦克,还希望在本国建立一座大修厂。
按最后的谈判结果,沙乌地将与巴铁一同购买“-99”的生产许可,并在巴铁建造一座坦克厂。只不过,沙乌地主要负责提供资金,换来的也只是优先采购权,并且向其他国家推销这种坦克。
总而言之,沙乌地当局一直通过军火贸易巩固与梁夏帝国的关系。
当然,这种政策还体现在军队建设上。
在沙乌地皇家军队当中,几乎所有将领与高级军官都是王室成员,或者跟王室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亲缘关系。
即便是在基层部队当中,也有很多的军官来自王室,只有步兵以平民为主。
关键还有,沙乌地皇家军队,特别是皇家陆军,几支精锐部队都以雇佣兵为主。
这些部队的大部分官兵来自巴铁!
现在,沙乌地皇家陆军的大约50万官兵当中,有差不多20万是巴铁的雇佣兵。
这其实也是沙乌地当局用来维护与巴铁关系的一种手段。
往简单说,就是通过密切的军事合作获得巴铁的信任与支持,从而跟巴铁建立起超越同盟的双边关系。
至于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
巴铁是人口最多的穆阿国家,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