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轰炸伊拉克的时候,帝国空军与海军就采用了这个办法。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巡航导弹在发射之后,并不是直接飞向目标,因此射程要比距离远一些。
为此,就需要让轰炸机飞得更近一些。
因为同样采用地形匹配制导系统,做为参照的数字地图,其实是由侦察卫星或者侦察机提供,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在陆地上空,巡航导弹与地面的相对高度一般都控制在500米左右。
显然,这也制约了巡航导弹的突防率。
此外还有,必须在轰炸机升空之前就为巡航导弹装定好导航数据,因此轰炸机只能在特定区域内投射巡航导弹。
不是说必须在一个点上,而是得在预先确定的范围之内。
偏差太大,超过了巡航导弹在惯性飞行阶段的最大修正范围,就没办法让地形匹配制导系统正常工作。在陆地上空尤其如此,为了降低地形造成的影响,必须在预定空域投射巡航导弹。
显然,这严重限制了轰炸机的作战灵活性。
总而言之,受此种种因素的限制,在攻击像莫萨城这类处于大陆腹地,而且四周有大量防空火力的战略目标的时候,必须得精心规划轰炸机的飞行航线,还要为轰炸机提供足够的掩护。
在帝国空军中,有能力执行护航任务的就只有“战-11”。
道理也很简单,只有重型战斗机有足够的航程。
现代护航作战,跟上次大战期间的护航作战有本质上的区别。
往简单说,现代意义的护航作战,其实是让战斗机前出并夺取制空权,准确的说是拦截敌人的防空战斗机。
由此可见,护航战斗机执行的其实是截击任务。
在战术用途上,跟截击机有很多相似之处。
要说的话,这也是研制“战-11”的时候,帝国空军提出了高空高速性能指标,要用来取代专用截击机的真实原因。
只是,护航战斗机并不是截击机。
相对而言,护航战斗机对性能的要求更加全面,除了需要具备高空高速性能外,还必须拥有足够远的航程,足够强的机动性,还得具备足够大的载弹量,以及由火控雷达为核心的先进电子设备。
简单的说,护航战斗机能够应付任何挑战,战胜所有的敌机。
发展至今,只有帝国空军的“战-11”算得上合格的护航战斗机。在西陆集团,根本就没有类似的战斗机。在北孤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