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的功劳。
在之前几天里,帝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以遮断轰炸为主。
虽然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只是多用途战斗机就被击落数百架,还因为遭到偷袭而损失了1架前出的大型预警指挥机,阵亡与失踪的飞行员接近1000名,但是取得的战果也很突出,摧毁了1500千米范围内大约三分之二的火车头,摧毁的列车车厢更是不计其数,并且通过轰炸桥梁与隧道,使得从西骆沙腹地到前线的铁路运输量,直接减少了6成,而且难以在段时间内恢复。
依靠公路运输,也只是聊胜于无。
虽然装甲部队主要依托公路推进,但是在大规模战争中,主要还是得依靠铁路,公路为辅助性质。
这也是大陆战场的基本情况。
在伏尔加河的东西两岸,交通都以铁路为轴线,依靠沿途车站与公路连接,再通过公路连接各地。
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都高度依赖铁路。
原因也很简单,在海运与内河航运都靠不住的大陆腹地,只有铁路能够承担海量的运输任务。
当然,还有兵力的问题。
以当前的局面,西骆沙最多能把第9集团军的2个师送上来,至少都需要3天,还无法保证这2个师能获得足够的给养。根据前面几天的表现,比如作战损失率,2个师肯定于事无补。
要想维持进攻势头,必须依靠西陆集团的其他国家,特别是迢曼帝国。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情报,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成员国对西骆沙做出了承诺,保证会在开战之后派地面部队参战。
关键是派多少部队参战。
按较为可靠的说法,迢曼帝国至少会投入1个军的兵力,而其他的主要成员国,即罗利王国、洛克国、斯班王国与布兰王国,投入的兵力都不会少于1个师,众多的二流盟国,投入的兵力也在旅级以上。
要这么算的话,盟国提供的兵力大约有2个军。
其实,这些部队大多是部署在西骆沙的占领军,只有洛克国与布兰王国的军队没有部署在西骆沙境内。
2个军不算少,更何况都是长期部署在前线的精锐部队。
可问题是,这些盟友的作战部队,其实都是战略预备队,在计划当中,并不会参与首轮突击任务。
原因就是,盟友的军队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战前动员。
即便是日常战备水准较高的迢曼驻军,也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动员工作,然后还要花几天时间开赴前线。
为此,西陆集团盟军大举参战的时间,其实是在开战之后半个月。
要说的话,西骆沙陆军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做的战备,即首轮突击时间为15天,最低目标攻占阿斯特拉罕。
在拿下了这座城市之后,才能停下来,等待盟友的援军到达。
现在的问题是,西骆沙军队无论如何都无法在15天之内打下阿斯特拉罕,也就不可能按照计划完成作战任务。
等盟友的援军赶到,再发起进攻?
显然,这很不现实。
关键也就一个,东方集团绝不会坐以待毙,除了会利用这些时间加强防御部署,还可能发起反击。
真让东方集团顺利发起反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到时,就算是顶住了东方集团的反击,也只能放弃进攻行动,并提前转为战略防御。
可惜的是,这也是西骆沙当局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也许,迢曼帝国是想借这场战争,消除西陆集团的内部矛盾,并巩固自身地位,从而维护其霸权。
可是,西骆沙当局想获得的,必然是重新实现统一。
不但要打下阿斯特拉罕,还要占领整个东骆沙。
提前转为防御,那么西骆沙什么都得不到。
在继续进攻与停止前进之间,西骆沙当局必然选择前者,哪怕明知道会因此丧失取得更大胜利的机会。
再结合空军获取的战场信息,不难判断出,敌人最多会停留一天,也许在半天之后就会重新发动进攻。
只是,投入的兵力不会太多。
东方集团也没法投入足够的兵力来顶住敌人的进攻。
正是如此,在13日的上午,回到阿特劳之后,廉明阳从郑直爽那里收到消息,他们有半天时间调整状态。
损失的武装直升机,暂时是不要想了。
别说是“直-10”,现在连“直-7”都没有,最快要等到月底,才有望获得补充的武装直升机。
不过,运输直升机足够的多,而且缺乏飞行员。
这些直升机全是通过铁路运送过来的,而且主要是“直-4”,其中一些甚至处于半封存状态。
其实,这些直升机原本就存放在东骆沙东部的沙漠里面。
除了早期型号,在波伊战争后期生产与装备的“直-4”都在退役之后封存,而且存放地点就是东骆沙的克孜勒库姆沙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