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反应装甲等。
完成改造之后,这些坦克至少还能够再服役20年,等到下一代主战坦克量产,再进行替换。
这样一来,至少能够节省300亿金元。
帝国陆军敢这么做,其实是因为,按照现在的作战理论,主战坦克在战略防御作战当中的价值并不大。
坦克是强大的战术平台,而现代战争需要的是战略平台。
不要忘了,坦克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地面上最强大的突击兵器,其价值体现在进攻上。
关键还有,坦克遇到了劲敌:武装直升机。
换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帝国陆军无可奈何的选择。
说得直接一点,没有足够的坦克,又要面对西陆集团的装甲洪流,帝国陆军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
相对而言,陆航的武装直升机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理论上,一架“直-10”最多能够挂载16枚重型反坦克导弹,一次出击能摧毁16个装甲目标!
把导弹的命中率等因素算上,一架武装直升机在被击落之前,在理论上能摧毁20多个装甲目标。
其实,除了武装直升机,帝国陆军还有其他反坦克手段。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配发到一线部队的轻型反坦克导弹,以及直接下发到班组,而且不占编制的反坦克火箭筒。
不过,陆军真正看中的,其实是还没参与过实战的激光制导炮弹。
这种在3年之前才量产,并且交给作战部队测试的新式弹药,一举把炮兵的作战效率提高数百倍!
以往摧毁一辆坦克,需要耗费几百枚炮弹,现在只需要一枚!
可问题是,激光制导炮弹不便宜,大规模装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至少陆军高层觉得没这个必要。
虽然激光制导炮弹的命中率比普通炮弹高了数百倍,但是造价高出上千倍,在经济上反到不划算。
此外就是,激光制导炮弹对使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发展到现在,帝国陆军最主要的反装甲手段,就是武装直升机。
要不然,不会投入巨资研制与采购“直-10”。
可惜的是,“直-10”的产量还没有上来。
归根结底,还是太贵了。
在订购450架的情况下,“直-10”的单价是“直-7”的4倍,而且维护保养的费用也高得多。
显然,“直-10”再强大,作战效率也肯定无法达到“直-7”的4倍。
结果就是,“直-10”的产量不到100架,暂时也只提供给西北、西部与南方战区少数精锐部队。
占多数的,依然是“直-7”。
现在部署在占加拉的120架武装直升机中,就只30架“直-10”,其他的全都是已经服役了10年以上的“直-7”。
所幸的是,这些“直-7”都做了必要的改进,能搭载与使用重型反坦克导弹。
当然,也不是说“直-7”一无是处。
跟“直-10”相比,只能算轻型武装直升机的“直-7”的最大优势,其实是对后勤保障的依赖程度较低,能在前沿基地长期部署,而且每次出动消耗的物资,特别是燃油比重型武装直升机少得多。
在高强度的反装甲战斗当中,“直-7”才是骨干力量。
其实,廉明阳他们也只是临时进驻占加拉基地。
到10月1日,如果大战还没有爆发,他们就将返回波沙湾,参与解放科威特,即攻打伊拉克的作战行动。
因为只是临时部署,所以除了直升机之外,只送来了必要的保障设备。
在大战爆发后,才会通过空运送来其他的保障设备。
只需要让战略运输机飞5个架次,不存在什么问题,因此就算没有部署到位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此外,廉明阳也得到了战区司令部的保证。
只要大战爆发,会在第一时间安排运输机,把长期作战所需要的全部保障设备与人员送到占加拉。
当然,有没有保证都无所谓。
大战爆发之后,占加拉就是该方向上的战略支撑点,因此战区司令部肯定会加强该地的军事部署。
要挡住西陆集团的装甲洪流,就得靠部署在此的武装直升机。
当然,还包括同样部署在占加拉的前线航空兵。
如果说武装直升机是坦克的克星,那么空军的前线航空兵就是所有地面部队的梦魇。
与西陆集团前线航空兵不同,帝国空军前线航空兵以攻击机为主。
至于负责制空的战斗机,全都编在战术航空兵里面,尽可能的部署在后方的机场上。
原因无二,避免跟前线航空兵争夺并不算多的前沿机场。
当然,这跟帝国的战斗机普遍拥有较远的航程有关。
不管是“战-10”还是“战-11”都有1000千米以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