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确实有大量弹道导弹,而关键就是,西陆军团确实欠缺有效的打击手段。
对众多二流与三流国家来说,那就更加如此了。
在两伊战争中,弹道导弹的军事价值获得证明。
不过,严格说起来,只能算反证。
在进入到战略僵持阶段之后,因为双方欠缺突破对方防线的进攻手段,又不愿意接受无法取胜的既成事实,只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战线后方,妄图通过打击对方的非军事目标让对方屈服。
最初,双方还主要依靠空军。
可惜的是,面对逐渐完善的防空体系,传统的突防战术根本就是送死,战损率高得让双方都无法承受。
在这个背景下,双方都把目光转向了弹道导弹。
虽然效费比非常低,但是不存在被击落的问题,更不需要担心飞行员伤亡或者是被敌人抓获。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交战双方各采购与消耗了数千枚中短程弹道导弹。
受到精度限制,双方都把弹道导弹用来袭击对方的城市!
到两伊战争结束的时候,伊拉克军队还保留了上千枚从西陆集团引进的“飞毛腿”,以及仿制“飞毛腿”的“侯赛因”导弹。
要说的话,这些导弹才是伊拉克军队的撒手锏武器。
在上个月,商讨针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的时候,陆军就在反复强调那上千枚威胁不小的弹道导弹。
用秦风烈的话来说,就算那些导弹无法改变战争的结局,也能够让帝 队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如果运气够好,一枚装载了半吨炸药弹道导弹能炸死数百名帝 人!
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施授良提出,在必要的时候向沙乌地部署“神箭手”,获得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
哪怕只是安慰,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得多。
当然,要弹道导弹,只是部署“神箭手”肯定不够,而且按照帝国的套路,肯定是首先考虑进攻。
在拟定计划的时候,空军就提出,让已经服役的“战-16”参战,专门执行搜寻与摧毁弹道导弹发射车的任务。
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战-16”有足够的航程与载弹量,能执行这类任务。
空军发起“先进多用途战斗机”项目,就是想获得一种用来执行战场折断任务,能够克制敌方远程投射武器的战术平台。为了达到空军提出的设计指标,“战-16”在几乎放弃了空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