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就建立过基础模型吧。
你当时提出的主观思维意识主导世界的存在和消失得到了老师的赞许,不过不是肯定,我想你可能现在也很苦恼,主观意识到底是如何把“我”这个概念在世界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毕竟如果“我”是存在的,并且世界是因“我”存在而存在的,那么“我”为何不能从主观上改变世界呢?
这个课题其实后来延续发展成了很多个子课题,甚至还提到了时空悖论。
对了,我觉得,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重新思考一下时空悖论本身的矛盾,我觉得有些东西出于对逻辑思维的尊重而得到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对的,就像我们沿着一条畅通的路走路,不能因为前路通畅就觉得方向对了。
是吧?
恩,那么最后一个因素条件,“想”和“说”。
这两个因素其实也很大,我已经尽可能的将它归类引申到与前边四个因素相一致的状态中去了,不过现在仔细分析后我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我理解无误,这两个因素应该是“思考”和“表达”这两个概念。
啧……这个的确是我之前没想到的,也是我的个人观与其他两房不同的主要原因所在。
目前看来应该是一切的症结所在,不过仅供参考,你还是需要保持你的个人思考,不要被我主导你的轴心感。
好了,完善后我把这个命题共享出去了,现在我先说说最初给出答案一方的意见吧,这些答案是蒙迪斯和莱尔他们主导的。
他们认为这是构成人类整体构架的基础因素,虽然只有六条,但通过任意组合,得出的答案是无限化的。
不过这个命题本身在无限的前提基础上趋于完美了,如果非要得出答案就必须否定一些东西,将六条因素整合为“三”的概念。
即指“不分男女”、“没有生死”和“绝对沟通”,这个答案的个例也被他们例举出来了,就是“奎”,它们没有性别,似乎是永恒的,而且沟通上不存在疑惑,它们的族群构架达到了“信任”这个概念,也可以说,不存在“信任”这个概念了。
恩……看起来很接近答案了……
但我觉得很矛盾,如果真的达成了信任,那又何必去理解信任。
所以我觉得这不是答案,也不是创造那个螺旋的奎想要的结果,他没必要用人类去发展自己的族群,这没有意义。不过蒙迪斯很坚持,他现在有狂热于“主”的概念,我觉得这很不好,所以……算了,希望不要惹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