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县武光大佐来的不容易。
山县大佐带主力沿东西走向的胡鲁斯台河,自东向西进攻,以图最后把外蒙军消灭在日本人叫"河叉"的两河交汇处。
作为配角,有必要介绍一下山县武光大佐。
山县武光,日本福冈县人。1914年5月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六期步兵科。
不是陆大,也不是蒋某人毕业的振武军校。顺便说一句,蒋某人肄业于振武军校。有人说肄业于陆大,那是贴金,是胡说。蒋某人不但没有日本学历,就连日语都不怎么会。蒋某人在日本部队当见习士兵的时候,也就是刷战马,出操。出操,刷战马。
山县武光196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校第8期。198年7月15日升至步兵大佐,任关东军第师团第步兵团第64联队联队长。
5月1日,他就根据师团命令出发了。直到7日晚,山县才率主力进入战场。从海拉尔到诺门坎,一路大平原,没有多少辆汽车,还得拉辎重粮食。步兵只好走路。
到了战场,山县把兵力分成三股,一股朝梦军后路,打其指挥部,其他两路确切地说只有一路半,因为除了他的那一路,另外一个大队走丢了。
也就是说,根据地形,山县把兵力分散在5公里宽的地方,平均每公里100人。
可以想见,攻势猛烈,又能如何?
正在指挥进攻,通讯参谋来报,说一个大队居然走没了,联系不上了。
山县大佐立刻慌了,完了,完了。丢人了,丢人了。怎么办?
山县大佐除了把军队分散在5公里的决定以外,有作出了第二个伟大的决定,把原来准备和东八百藏中佐汇合的地,从河叉改为东方5公里的7高地。
又出事了,通讯设备坏了。
这个临时决定,在海拉尔督战的辻政信不知道,东中佐也不知道。
也就是说,日军指挥已经不灵了。
日军对面的部队,是蒙古部队,蒙军骑兵第6师。
师指挥部正在指挥前方的战斗,侦察兵来报告,说指挥部侧翼听见装甲车的声音,同时也听见了骑兵的马蹄声。
政委丕勒杰马上反应过来了,道:“情报推断的真对了。”
沙日布:“命令部队,准备迎敌!”这时候,对面的装甲车用肉眼就能看见了。
这个场景在外蒙的电影和历史纪录片里反复呈现。其充其量不过实际两边试探性的进攻而已。对于外蒙古,这就是最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