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雨辰一出手就放出了三万多人的重兵,而且配属了自己全部的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
他掌握下的海军长江巡防舰队,也全部拔锚起航,向九江集中。一路上全部掀开炮衣,打开炮门,高速行驶。周围一直有英国炮舰监视,但是海军将士们硬是抢了最中间的航道,双方炮口互相指着,一路开到九江。
按照一个海军枪炮官,青军会成员的话来说:“都民国了,也不能一辈子都对着洋人哈腰啊!就算这次咱们打光了,老子的儿子建设起新海军还是要继续干!”
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甚至四川、云南、广西都通电支持雨辰,并希望鄂赣两军服从调停,就地停火,等候中央处置意见,并都附和鱼电对英国舰队在长江上面的行为进行了声讨。虽然他们也只能声讨一下,真刀真枪去干是不敢的,但是仅仅表明个姿态,也是对雨辰极大的支持了。。
北方的陕西、甘肃、黑龙江等省也通电支持雨辰。只有几家袁世凯御用的报纸和他牢牢掌握的几个省说雨辰的行为是鲁莽灭裂,不服从中央,但是就被铺天盖地而来的舆论所淹没了。
上海的王牌大记者顾执中更是从前清时候的民间自发组织的拒俄义勇队,抵制美约风潮、保路风潮一直联系到雨辰的鱼电。最后充满激情地写道:“中国是永远不缺乏这样的仁人志士,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雨辰的高明之处就是他发现了在人民当中逐渐觉醒的民族精神,所以他就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所以他就应该得到支持。还在自相残杀的鄂赣军人们,快快听从召唤,掉转你们的枪口,向着民族的敌人!”报纸一出,洛阳纸贵。
只有一些外国人的报纸在咒骂。
“那个徐州的军阀又开始头脑发热,发表他那些口水比内容还多的通电……”
“他那支玩具一般的舰队居然在航行途中,将炮口对准了英国皇家海军……我们大可以在上海下个赌注,赌三分钟还是五分钟那支玩具舰队就能够全部成为长江底下的暗礁。任何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打十分钟以上的赌注,当然,那个徐州的家伙例外。”
“大英帝国在扬子江上的特权是在清政府时期得到承认的,任何一个冷静的当权者都会继承前政府的条约,他们不会自己找麻烦。如果现在的中华民国仍然是充满了这样的地方实力派,那么列强将会认真考虑是否承认这个民国政府,并仔细探讨善后借款的可行性问题。”
“那个雨辰当真是疯子!疯子中的疯子!”袁世凯喘着粗气给雨辰下了结论,老人家真的是暴怒了。本来进展得一切顺利,他的北洋军在东拼西凑之下终于南下,在武昌歼灭了赣军的一个团,和英国协商的希望他们在长江牵制赣军,并显示武力限制雨辰不敢行动,也被朱尔典很痛快地答应了。
朱尔典一直是袁世凯的坚定支持者,认为他上台才能更好地维护大英帝国在远东的利益。往接到肯特从上海发来对雨辰的一份充满恶意和贬低的报告之后,终于和白厅联系,希望英国远东的舰队在扬子江上适当地显示武力。
朱尔典对英国在华政策一向很有影响力,而英国方面也不反感在扬子江上稍微有点行动,毕竟这条大河是他们在中国势力范围的大动脉,有着广泛的利益,于是就有了武穴江面的炮击事件。虽然他们的命令只是扣押赣军的运输船队,尽量少动用武力,但是英国皇家海军那个白痴少校,在一个喝下午茶的时间里,把所有事情都搞糟了。也许在他眼里看来,杀些中国人也是展示实力的一种表现。
但是袁世凯和朱尔典都低估了雨辰这个人,他很知道自己权力来源的所在,并敢于不惜一切维护这个来源。对于几艘英国炮舰,他还真的不怕。
看着袁世凯在那里发火,他的几个幕僚心腹们都心情复杂。袁世凯的幕僚大多是和他从前清时代一起走过来的,对列强的畏惧屈服当真是有些根深蒂固了。雨辰这种反应,是他们绝对想不到的,或者说根本就在他们的常识范围之外。
在他们想来,好容易通过利益出让换来了英国的支持,在英国展示了他们在长江的存在之后,雨辰就应该老老实实地缩在江北不敢动弹;而北洋军重兵一举摧垮赣军在鄂主力,顺势拿下江西。以后收拾雨辰,也就是看事态发展而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没想到雨辰却毅然出兵鄂赣,而且动员了他手下的小小舰队,还有那么多省份的通电支持响应,舆论也几乎是一边倒,他们的如意算盘,到现在是全部被打破了。
北洋军眼见又要在湖北和雨辰的江北军对上,这仗,还要不要打下去?
杨度似笑非笑地坐在那里,看着身边的杨士琦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